各地旅游企業要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強化疫情防控措施。面對疫情防控嚴峻形勢,旅游企業需要加強創新,推出新服務、新產品、新模式,適應常態化疫情防控下的旅游業發展大環境,在困局中穩發展謀突破
剛剛進入暑期旅游旺季,全國多地發生多點散發疫情,文化和旅游行業面臨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8月3日,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全面加強當前疫情防控工作的緊急通知》,對A級景區、旅行社、文化和旅游行業室內場所的疫情防控提出嚴格要求,嚴防疫情通過文化和旅游途徑傳播擴散。截至8月4日,全國已有20個省(區、市)1152家A級旅游景區按照防控要求暫停開放,主要為中高風險地區的景區。8月5日,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發布《關于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加強跨省旅游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對出現中高風險地區的省(區、市),立即暫停旅行社及在線旅游企業經營該省(區、市)跨省團隊旅游及“機票+酒店”業務。
立足大局,各地旅游企業應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強化疫情防控措施。同時,面對疫情防控嚴峻形勢,旅游企業需要加強創新,推出新服務、新產品、新模式,適應常態化疫情防控下的旅游業發展大環境,在困局中穩發展謀突破。
首先,善用“預約出游”,為旅游安全護航。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各地加快推進智慧旅游建設,線上預約出游成為在旅游景區、文化和旅游公共場所日益普及的預約方式。目前,全國95%以上的5A級旅游景區已基本實現分時預約。
常態化疫情防控下,線上預約出游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是落實A級景區“限量、預約、錯峰”要求,以及文化和旅游公共場所限流開放等要求的有效路徑,也是各地在確保疫情防控大局的前提下,保障旅游業有序、健康發展的有效舉措。
依托線上預約出游,借助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手段,可以有效監控不同時段旅游景區、文化和旅游公共場所的游客數量,有效疏導客流高峰,確保游客有序出游;通過承載量控制,避免了游客在旅游目的地、旅游景區以及文化和旅游公共場所的過度集聚,確保游客安全出游;線上預約手段還能在合法前提下獲取游客出行信息,有利于追溯游客出行軌跡,服務疫情監控需求;海量積累的游客預約信息,也有助于旅游企業提取、勾畫游客畫像,為后續的營銷、產品開發提供數據支持。
其次,開發安全出游類產品,確保發展可持續。疫情發生以來,國內疫情整體防控有力,但各地局部聚集性疫情時有反復。在全球疫情發展趨勢不明朗的當下,旅游企業需要適應疫情反復的現狀,開發更多適合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的旅游產品,盡可能減少疫情影響,提升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要深耕本地游和周邊游市場,深挖本地文化和旅游資源,做精主題游、體驗游、度假游等,不斷開拓最具穩定性的近距離旅游市場。如,上海春秋國際旅行社在疫情防控期間推出了“春秋微游”都市旅游產品,將文化、商業和旅游結合,開發出百余條“微游”線路,取得了良好的市場效果。
此外,旅游企業也可以探索戶外運動、自然山水、鄉村田園等開敞空間文體旅產品的開發,打造品牌產品和品牌線路。開發周邊自駕游、房車游等線路,以及配套旅游產品,滿足自駕游市場需求。
再次,探索發展新模式,適應疫情防控常態化。當前,按照文化和旅游部及各地疫情防控要求,中高風險區景區暫停開放,旅行社暫停經營跨省團隊游,許多旅游企業宣布啟動中高風險地區游客的“無損退訂”。
“無損退訂”固然是大旅游企業主動作為的體現,但對于大量中小企業而言,意味著之前付出的營銷、設計、人力等成本無法彌補,對他們而言,無異于雪上加霜。對于因疫情而產生的退訂、滯留等成本,應參照旅游法第六十七條的要求實施。媒體和社會輿論應共倡合法范圍內的有序退訂,為旅游企業的生存發展提供空間。
同時,針對疫情發生以來的旅游出行風險,相關企業可參照航空意外險、延誤險等險種設置,推出疫情出游險、疫情退訂險等新型保險產品,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對游客和旅游企業的影響。
□特約評論員吳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