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鄭州市金水區花園路街道辦事處通信花園社區,小區門口頗有特色的百米文化墻是給人的第一印象。墻上古色古風的裝飾,“小橋流水”等微景觀、居民日常活動照片映入眼簾;“把實事做到居民心上,把幸福寫在居民臉上”等蒼勁有力的書法作品讓人眼前一亮;墻下擺放的一處處盆景小巧玲瓏,引人駐足觀賞……
誰能想象,這樣一個小區始建于上個世紀80年代,早已歷經三十余年的風雨滄桑。小區“老了”,墻脫皮了,車多了,基礎設施陳舊了,小區的物業管理水平也變得混亂不堪,嚴重影響到小區居民的生活品質和城區面貌,居民對提升居住環境的呼聲也越來越迫切。
老小區改出新面貌 老社區迸發新活力
自從“雙改”工作會議召開以來,鄭州市對原《鄭州市老舊小區整治提升工作實施方案》進行修訂完善,出臺《鄭州市老舊小區綜合改造工程實施方案》,對老舊小區改造的目標作出了進一步明確。花園路街道辦事處通信花園社區作為鄭州市老舊小區中的一員,積極響應,高標準高質量推進了小區內的改造。
中華網河南頻道一行人走進通信花園社區,隨處可見樓墻上別具一格的宣傳語,“你我共建,幸福花園”“管好自家事,關心樓組事,參與社區事”……干凈寬敞的街道、重新粉刷一新的樓房、私家車、電動車停放地有序整潔、路邊的花草被修剪地整齊別致,時不時的路過幾個閑談散步的老人和奔跑嬉戲的孩子,與印象中的老舊小區大有不同。據通信花園社區的居民回憶,就在幾個月前,這里的路面還是坑洼破損,褪皮的圍墻和隨意停放的私家車還給人幾分破敗的感覺。
據了解,在通信花園改造前期,社區通過入戶走訪、發放問卷的方式收集居民的小區改造意見,一切以提高居民生活品質為要求,確定改造計劃。雖然也曾遭遇過居民的不理解,但經過社區工作人員的耐心講解,改造工程得以順利實施,經過歷時4個月的改造,才有了如今的新局面。
路平、院綠、便民 細節之處見“顏值”
前后對比圖
“這里原來是電動車棚,經過我們的改造,現在成了涼亭,傍晚老人小孩在這里乘涼閑談,非常熱鬧。”據工作人員的介紹向此處看去,一座嶄新的涼亭矗立在此,除了社區本身的綠植,小區居民也紛紛把自家的綠植盆景搬出來裝點街道,幾位老人于花草錦簇中閑談、下棋,好不愜意。
前后對比圖
原本小區內廢棄的籃球場也被拆分成了停車場與小廣場,中間用一條長椅巧妙地隔開,動靜分離。小廣場內,健身器材煥然一新,老人或乘涼、或閑談、或健身;孩子們更是在這里撒開了玩,蕩秋千的、滑滑梯的……一片其樂融融的景象。
樓道一角
樓道,作為居民出門、回家的必經途徑之一,自然也少不了一番美化改造。在通信花園社區的樓道內,一改電動車亂停、雜物亂堆的現象,取而代之的是兩把小椅子、一張小桌子,并增加了擺放書籍的書架,不僅為家住樓上的老人提供了歇腳的地方,還形成了濃重的學習氛圍。樓道墻壁上張貼居民臨摹的書法、社區活動的照片集錦,無一不展示著通信花園居民良好的精神風貌。
前后對比圖
拆墻透綠,在這里也不能少。居住在一樓的住戶,家中的院墻的漆早已變得斑駁破舊。為了提升社區風貌,將居民家中風景展現出來,社區對一樓住戶的院墻統一做了拆除,并換成鐵藝欄桿,不僅從視覺上增大了社區的空間面積,而且在居民中形成了“比比誰家院子更漂亮”的新風尚。
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通信花園社區面貌煥然一新。如今,提起小區改造,通信花園社區的居民無一不對小區前后變化豎起大拇指。路平、院綠、便民,曾經的老社區呈現出了新活力,老住戶也感受到了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