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青島,驕陽似火。暑假里,在山東科技大學校園有一群忙碌的大學生:他們每天晚上聚在一起學習演講、采訪的技能技巧,還經常就演講的主題討論到深夜……
這群大學生是山科大“夢耀中華”學生服務宣講隊的成員,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20歲。5年間,他們的足跡已經遍布20多個縣市,行程達5萬多公里,為校內外一萬多人宣講300多次……今年暑假,這個60余人組成的隊伍將作為山東省2021年大學生暑期“三下鄉”重點社會實踐團隊前往臨沂、煙臺等地宣講紅色文化,開展鄉村振興調研。
5年磨礪,“夢耀中華”深入人心
2016年,山科大機電學院學生王行政在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中,發現學校周邊的城市是紅色資源的“富礦”,這讓他產生了打造一支有特色的學生服務宣講團隊的想法。
王行政的想法得到了學校老師的大力支持,學校不僅給予了人、財、物方面的支持,還專門邀請相關專家對宣講隊給予指導。很快,“夢耀中華”學生服務宣講隊就成立了。因為宣講形式新穎、內容接地氣,“夢耀中華”迅速成為校園里的“網紅”宣講團隊。
山東科技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克周介紹,“夢耀中華”服務宣講隊成員都是學生,他們最清楚該如何用同學們最喜歡的語言、最能接受的方式把紅色故事呈現出來。
不久前,宣講隊成員劉一杰為山科大120名學生黨員講述了沂蒙故事。為了備好這堂課,從2020年暑假開始,劉一杰和10多名宣講隊員頂著35℃的高溫,用了近一個月的時間,跑遍了臨沂革命老區的博物館、紀念館。他們還翻閱了大量的書籍史料,全面了解發生在沂蒙大地上的動人故事,為講好紅色故事做足準備。
5年來,“夢耀中華”學生服務宣講隊在校園圈了不少“鐵粉”。如今,學校里愛聽紅色故事的人多起來了,紅色文化像小樹苗一樣在青年學子心里扎下了根。
大課堂+小講堂,構建多元思政課體系
五四青年節前夕,一堂特殊的思政課在山東科技大學運動場開啟:10余名學生圍坐在操場上,傾聽“夢耀中華”服務宣講隊成員楊忠源的“思政小講堂”。
“八百里沂蒙八百里歌、百萬人民擁軍支前、十萬英烈血灑疆場……”楊忠源在宣講“沂蒙精神”的時候,準備了很多富有詩意的開場金句,現場同學紛紛點贊。
“同學們在哪,宣講陣地就在哪。”宣講隊指導老師樊玉華說,近年來,山科大一方面著力培育學生宣講隊,用學生視角講好“小故事”,以“小講堂”的創新模式推動思政課與社會實踐齊頭并進;另一方面,積極構筑課程多元化、方式特色化、組織立體化的思政課體系,組織“思政大課堂”來宣講黨史和紅色文化。
“有個同學叫小王,你看他個子挺大臉發胖,實際上神經衰弱身骨虛,大風一吹就晃蕩……”2021年新學期第一天,86歲高齡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科技大學教授宋振騏為學校本科生開講第一課。宋振騏興致勃勃地為同學們表演了他大學時代演出過的小品《不做啃書匠》片段,告誡學生們做什么事情都要動腦筋,不要死讀書,要順應時代潮流,大膽創新,砥礪向前。
“開學第一課講得太棒了,也讓我看到了老一輩科學家身上折射出來的拼搏精神、敬業精神、求實精神和綜合素養。”山科大機電學院學生、“夢耀中華”服務宣講隊隊長劉璐璇說。
走出“校門”,紅色故事傳頌千里
“在百團大戰中,王家峪兒童團幫助八路軍割草喂馬,為前線送干糧……”7月19日,在山科大教室里,宣講隊成員張中磊通過視頻直播講述著最年輕的抗日組織——抗日兒童團的故事,視頻的另一端是廣東河源的44名小學生。
廣東省河源市羅經小學位于省級重點貧困縣,200多名學生中絕大多數都是留守兒童。羅經小學與山科大相隔1800多公里,二者為何會有這樣一次千里之約呢?
原來,羅經小學五年級的班主任正是山科大2018級畢業生王行政,也是“夢耀中華”服務宣講隊的發起人之一。踏上工作崗位后,王行政發現大部分留守兒童處于“學習缺人輔導、生活缺人照應、親情缺少溫暖、道德缺乏引領”的狀態。為了讓留守兒童在紅色基因中汲取自立自強的精神力量,遠在廣東的王行政在與宣講隊員連線交流時提出做一場直播宣講,讓孩子們認識并學習中華民族發展歷程中涌現出來的少年英雄。
2020年暑期,宣講隊前往山東蒙陰縣垛莊鎮紅日村和孫家峪子村進行宣講。“娃娃們不顧30多攝氏度的高溫,來到田間地頭宣講黨的政策和種養技術,村民們既領會了政策精神,又學到了實用的技術,實用得很!”山東蒙陰縣垛莊鎮紅日村第一書記朱純勇說。(記者 劉艷杰 通訊員 韓洪爍)
本文來源于: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