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樹聲(中國藝術報原總編輯)
電視劇《埃博拉前線》表現了我醫療隊六十年如一日前赴后繼全力支持非洲卡巴利亞的醫療事業。時間進入了2014年,燕都省人民醫院正值對中國—卡巴利亞友好醫院派出的醫療隊換崗之際,一場埃博拉疫情侵襲了卡巴利亞。為此,男主人公、年輕醫生鄭書鵬經組織批準繼續留在了卡巴利亞。他不懼兇險,深入到疫情的源頭地域——反政府武裝控制的桑宜村黑石寨。在那里他邂逅了女主角、來自加拿大的記者何歡。最終,在中國醫療隊的努力奮斗以及卡巴利亞政府和有關醫療機構的配合下,疫情得到了控制。
該劇通過當代中國青年醫生鄭書鵬、謝云虎、何東,中年醫生范依林、馮剛和犧牲在援非崗位上何東的爺爺和父親的不畏艱苦、無懼生死等一系行動和事件的展示,塑造了我國醫療界的英雄群像,表現了他們代代傳承的高尚的國際主義精神和革命人道主義的情懷,作品人物形象鮮明,情節細密,故事有戲劇張力。劇作以集他幫異域、救死扶傷、災難戰禍、疾病生死為一身的獨特性,對中國人民共有的天下情懷作審美表達,力圖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相較于近年來的電視劇作品,《埃博拉前線》為觀眾打開了一個新視角。該劇描寫了在如今新的世界格局中,我們的醫療隊到了地域差異很大、相對落后的國度,如何面對那里的政府、那里的反政府武裝、那里同一系統的官員和專家、那里的醫務人員和病患、那里的普通百姓和我們的僑民。我們的醫療隊又如何發揮自己的作用,如何在這樣一個新的戰場和前線與那里的政府、人民和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面對兇殘、詭異無形的敵人,展示自己生命至上的醫者仁心,發揮這個團隊無疆的大愛,發揮大無畏的精神殊死拼搏,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埃博拉前線》注重對真情的表達,展示了醫者仁心的自覺和救死扶傷的革命人道主義精神。劇中通過許多細節展示了這一點。如主人公鄭書鵬與蓋斯姆的友誼,他對蓋斯姆女兒的關護之情;何東的爺爺送給小塔巴那西的一把大白兔奶糖;何東路遇在車禍中昏死的男孩,毅然解開防護服,摘下口罩搶救男孩;青年醫生楊楊對小病患卡比亞的照護,孩子病情太重,沒有熬過去,作為醫生的楊楊難過地說“對不起”。通過對埃博拉前線這場殊死戰斗的表現,作品塑造了醫護戰線的英雄群像。劇中不僅表現了中國醫療隊,而且也表現了卡巴利亞醫療工作者比如蓋斯姆、布拉罕、瑪南等對祖國、對中國朋友、對自己的同胞那種全心全意,那種愛之惜之、念茲在茲。總之,作品讓人不僅看到了我們的醫療隊中的友情、愛情、親情和對非洲病患的大愛之情,也讓人看到了異國他鄉的非洲的風情、世情、人情和非洲人民對生活、對朋友澎湃的激情。
《埃博拉前線》能夠成功播出并受到好評,證明這部劇的選題、立意、主體內容的開掘以及形象的鮮活度都達到了一定的水準。中國醫療隊援非已近60年之久,白衣天使的壯舉要有精品歌詠,從這個角度來講,《埃博拉前線》的制作播出意義非凡。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