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的陳林平近來感到滿心歡喜:一是今年女兒名牌大學畢業,沒了經濟負擔;二是住了36年的小區正在改造,居住環境會變好。
陳林平住的工人新村33號院是鄭州市老舊小區改造的一個縮影。鄭州市2019年啟動對主城區1833個老舊小區的綜合改造,涉及7584棟樓、30萬戶居民。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改造110個。
“改造前,充分征求群眾意見,實施菜單式、訂單化改造。”鄭州市副市長陳宏偉說,改造中,鄭州市一手做減法,實施違建拆除、管網入地等;一手做加法,增加綠地、衛生服務站、城市書房等,全面完善老舊小區功能。
工人新村建設年代較早,當前的居民樓建于上世紀80年代,私搭亂建多,環境臟亂差。2019年10月,工人新村啟動改造。“小區缺什么就補什么,啥問題突出就解決啥問題。”工人新村所在的人民路街道黨工委書記董青麗說。
如今稍有空閑,從家走出百十米,就是家邊新建的城市書房,陳林平愛到這里找老伙計們下棋。書房里,偶有咖啡香飄來,老陳有時還是回不過味來,因為這里多年來是賣牛雜粉條、排骨米線的小館子。
“通過改造,不僅小區環境和公共服務得到提升,鄰里關系變融洽,社區治理水平也隨之提升了。”鄭州市老舊小區綜合改造工程指揮部綜合組組長黃海波說。
老舊小區改造是看得見、摸得著、實打實的民生項目。怎么改、改什么、改完之后誰來管理?鄭州市把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作為檢驗成果的標準,通過積極探索改造方式方法,給出了“暖心”答案。
鄭州市工人新村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改造片區內含道路7條、居民樓37棟、商業及公共建筑8棟。如今,改造后的工人新村又重新煥發“青春”:道路增設慢車道和隔離綠化,實現人車分離;以前密織如網的架空線纜實現入地改造;路面重新鋪裝,增綠補綠600多平方米;樓院實現智能安防設施全覆蓋;建設了城市書房、醫療服務站和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等,徹底改變了生活環境。
據介紹,鄭州市的老舊小區改造覆蓋全市五個區,2019年4月正式啟動,11月完成改造工作方案的修訂完善,計劃用兩年半時間,到2021年6月底全部改造完成。
位于鄭州市二七區的綠云小區,始建于1992年,這是鄭州市第一批商品房小區,共有47棟住宅樓,1730戶居民約5000人。隨著小區各項公共配套設施老化、物業管理公司倒閉,原先的高檔小區淪為了“邋遢院”。
從哪改,怎么改,才能改到群眾心坎上?面對群眾質疑,社區黨組織決定將提升服務功能,完善黨建引領下的小區自治共享體系。“讓居民群眾真正說了算”,成為這次老舊小區改造的核心。
記者劉懷丕 姜亮 楊琳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