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條街巷都有故事,它承載著人們的記憶,更濃縮了城市的文明。隨著鄭州城市精細化管理的不斷推進,通過對老舊片區的改造,褪色的老街巷獲得新生,變身為城區最美的風景。
2018年鄭州市管城區區委、區政府提前謀劃,把北下街辦事處星月社區確定為全區“整街坊靚化”先行示范區。北下街街道辦事處按照鄭州市“百城提質”建設工作要求,搶抓老舊片區改造機遇,以“挖掘歷史、有機更新、提升品質、彰顯特色、傳承文化”為總體思路,全力推進老舊片區改造。通過提升街道景觀風貌,整修破舊墻體、電線捆扎、增加游園綠地、增添文化小品景觀、街道兩側商鋪門頭及墻體立面統一美化,以文化激活了這條古城老街,讓居民文化生活更豐富。
在鄭州3600年的建城史上,有說不完的人和事,道不完的古與今。北下街作為鄭州市中心的老城區,是管城歷史記憶的一小部分,這里的老街巷、老建筑、老吃食等,承載了無數的歷史記憶,經過了數代人記憶的累積,形成了質樸厚重、博大精深的管城文化,讓管城文化展現持久的魅力、新時代的風采。
隱藏在鬧市中的清真寺街位于管城區商城路西段,漫步其中,從前的亂搭亂建沒了蹤影,仿古建筑、青磚灰瓦、景觀小品、別致院門……一步一景,處處彰顯著古韻文化。
由商城路邁入清真寺街, 街巷的兩邊掛著一些“老鄭州”的記憶。一處《斗茶圖》,一處《童趣圖》兩邊的精美浮雕,給街道增加了一份藝術氣息。
再往里走,四副圖畫墻,由原來破舊的鐵藝圍欄改造,開元寺塔、鄭州市近代第一張規劃設計圖1916年鄭縣及四關圖、以前北大清真寺正門面貌、1916年《鄭縣志》,四幅圖講述著鄭州的歷史變遷,路過的市民,都會禁不住駐足停留,看一看老鄭州的“記憶”。
“70年代的結婚三大件是手表、自行車、縫紉機,這輛二八杠可有一定年頭了,是街道改造的時候,一位老居民主動提供的,現在已經成為了清真寺街的一個打卡點了!”星月社區的工作人員介紹,背景墻上二八自行車的設計喚醒了人們的記憶,勾起人們對悠悠歲月的回憶,增加了懷舊感,吸引了很多來往群眾駐足并拍照留念。
在居民休息納涼的游園區,有商都文化特色的銅人像再現了少數民族小吃食八大碗增加了鄉愁,右邊的百福圖,寓意祝福轄區居民人人有福氣、健康長壽。
當夜幕降臨,青磚、綠瓦、古樹……在暖暖的燈光下,安靜而別致,紅紅的燈籠高高的掛古老的樹干上,顯出古街夜景更加極致的美,片區的居民紛紛走出家門,在喧囂中靜享新生活。
舊街巷換上新裝,增添了歷史人文韻味;一些長期影響市容的地帶,成為市民休閑的好去處;一些雜亂無章的門頭店招,改頭換面展現新容顏……一系列的改變讓片區的居民紛紛點贊。
“我在星月社區住了都五十多年了,改造之前,這里街道狹窄,車輛亂停,到處都是私搭亂建,一點古老街道該有的文化底蘊都沒有。可是現在不一樣了。你看這里不僅是環境好了,也很有文化特色,我每天晚上都會出來逛逛,別提多美了!”79歲老居民李阿姨親自見證了清真寺街完美蝶變。星月社區還建設老年活動室、健身娛樂場所等,綠化、美化、凈化的社區環境,為居民構建了方便快捷的生活體系。
如果說摩天大樓是一座城市的天際線,那么這些古老的街巷便是這座城市的親和力,充滿了柴米油鹽,飽含了煙火氣息,鋼筋水泥之下的生活才變得更有溫度。老舊社區改造不是搞形象工程,要以完善公共設施、改善人居環境為重點,不僅要撐面子,還要修“里子”,以增進老百姓的幸福感為目標。
人文、歷史、旅游、藝術……在此相互交融,內外兼修又有溫度。如今的清真寺街已蛻變成為一處新的網紅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