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巽達
說到“脫口秀”,人們或許最先想到的是西方的電視“脫口秀”(talkshow)。看英文詞語可知道,這是以談話聊天為特色的節目。脫口秀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紀英格蘭地區的咖啡吧集會。然而,脫口秀得到真正的發展是在美國。二十世紀,隨著廣播的產生以及人們對公共集會的熱衷,越來越多的人將興趣投之于通過廣播這一新媒介進行討論,這也催化了脫口秀的誕生。在中國當下的語境里,“脫口秀”已然擺脫了“音譯”的局限,演化成一種類似于“單人喜劇”的新型表演藝術。
如今,“脫口秀”已被默認為一種獨特的喜劇形式。實際上“脫口秀”并不是無根之木,它與中國的傳統喜劇藝術緊密相連。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那時舞臺上的滑稽戲、獨腳戲是沒有腳本的,只確定大致的主題和內容就開始即興表演,這何嘗不是“脫口秀”?除了獨腳戲、滑稽戲之外,相聲、雙簧以及廣東香港地區的“棟篤笑”,也與“脫口秀”異曲同工。包括所謂的“海派清口”也是如此。
目前,“脫口秀”在國內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光是北京和上海就有100多家“脫口秀”廠牌(機構)。不過這樣的“好日子”來之不易——在喜劇脫口秀節目《吐槽大會》躥紅前,“脫口秀”線下正式演出票價一直徘徊在兩位數,甚至5元、10元都是常態,還有很多是免費的“公益演出”。可以說,《吐槽大會》在不經意間成為了一個流行風向標,由此帶動喜劇產業鏈,讓“脫口秀”變成年輕人的熱捧寵愛。
“脫口秀”的持續火爆,得益于兩方面的加持。一方面是社會熱點、人生話題的風起云涌,觀眾需要有間接表達或宣泄的渠道;另一方面,“一支話筒、一個人,簡單樸素的舞臺”,這樣一種“文藝輕騎兵”,可以最便捷地實現“原創、反映現實、即時互動”等藝術訴求。說到底,“脫口秀”最大的藝術魅力,就是引發觀眾的歡樂與思考——“歡樂”加上“思考”,這就足以讓它無往不勝了。
去年冬天,第六屆上海國際喜劇節首次設立“脫口秀”單元,不僅有“脫口秀”的演出,還包括了首屆上海國際喜劇節“脫口秀”原創大賽、全國優秀“脫口秀”廠牌展演、喜劇周末、年輕態喜劇論壇等30余場演出和活動。與此同時,“脫口秀”紅星李誕領銜的“脫口秀”團隊還從百人的小場地“進軍”千人座的上汽·上海文化廣場,以個人專場、集體匯演等形式,加入劇場的年末演出季。而在一些線下的小劇場里,脫口秀演出也是一票難求。顯然,異軍突起的“喜劇新形態”,已在上海發展壯大,呈現出城市文化新名片的雛形。
不過,要充分發揮和展示“脫口秀”的魅力,需要強有力的原創支持。誠如喜劇演員徐崢所說,“脫口秀”之所以受歡迎,主要因為它有豐富的變化性,它需要新內容,不斷地加入新內容,不斷地結合當下的現實生活,去翻新創作。確乎如此,“脫口秀”基本上就是和“原創”連為一體的。演員不但要具有喜劇氣質,更要具有思想氣質,這是一場不小的考驗。
上海是一座有著深厚喜劇基因的城市,“脫口秀”這個市場新寵逐漸向流行和時尚的生活方式靠攏,成為了年輕人的消費剛需。在上海市重大文藝創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吳孝明看來,上海一直在推動“脫口秀”這種喜劇形式,比如2008年推廣的“海派清口”,就是對本土的滑稽戲、獨腳戲的一種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當時獲得了很大的成功。而這十幾年來,各種宣傳和傳播,讓更多的上海人熟悉了“脫口秀”這種模式。“我們期待各種文化在這里碰撞,讓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文化和表現樣式在這里落地生根,各有所愛,這是海派文化的一個特點。”上海需要“脫口秀”這樣一張城市文化新名片,這或許已不是什么問題。(光明網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