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著“知名大學畢業”“國家公派研究生”等各種高光頭銜的培訓機構名師,其真實含金量有幾分?近日,有媒體暗訪了高思、新東方等眾多培訓機構,發現其中很多“教師”并沒有教師資格證。
高思教育的官網沒有將教師的資格證公示在顯著位置,而是放在教師詳情里,但排在前幾位教師的還有教師資格證及編號,后面的就沒有了。在“新東方在線”,一名教授“初二英語暑假班”的“教師”,聲稱畢業于英國愛丁堡大學,教師資格證的編號卻只有8位數字,而不是全國統一的17位。甚至記者在應聘這些機構教學崗位時,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沒有硬性規定說入職要有教師資格證。“只需通過兩輪試講面試便可入職”,有兼職者直言:“只需會說普通話,通過面試和培訓,即可上崗。”
在招生時被吹得天花亂墜的“教師天團”,在現實當中卻可能是連教師資格證都沒有的人。這“買家秀”和“賣家秀”之間巨大的落差,讓很多教育培訓成了收“智商稅”的暴利機構。
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規定,從事語文、數學、英語及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知識類培訓的教師,應具有相應教師資格。擁有相關學科的教師資格證書,是培訓行業從業的基本門檻,也是必須守住的合規底線,否則就是“違規上路”。
但是,目前看來,現在很多培訓機構一味追求銷售額、復購率,課越上越水,推銷時吹得天花亂墜,上課的時候就是另一副面孔了。沒有教學經驗,沒有教師資格證書的張三李四,都能進來冒充名師,絲毫不在乎消費者的“用戶體驗”。
有人可能覺得,教師資格證本身的門檻不高,考試的內容也不是很專業,大都只是教育學的基本常識,有沒有教師資格證和能不能當好課外培訓老師,沒有直接關系。但實際上,教師資格證是檢測課外培訓機構教育質量的一個“金手指指標”:培訓機構所聘請的老師若連資格證都沒有,還能像他們吹噓的那樣“專業”?就如同有健康證的廚師,未必是五星級酒店的行政總廚,但五星級酒店的行政總廚,至少得有健康證。
現在,被曝光的新東方、思高等培訓機構中,充斥著大量沒有教師資格證的“老師”,堪稱魚目混珠。諸多培訓機構不惜違背國家的規定,招聘、使用那些沒有教師資格證的人員,只靠營銷、廣告等建立口碑,而一味降低用人成本,瘋狂地追求利潤,儼然已經忘記了培訓機構應該有的社會責任。當下已經進入培訓服務法治化時代、消費者維權精細化時代。過去那一套“規則”行不通了。
教育培訓行業是一門生意,但也是一門需要良心的“生意”。消費者和培訓服務提供者之間存在著巨大的信息不對稱,在接受培訓服務之前,消費者很難充分了解相關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能力。從某種程度上說,教師資格證就是培訓行業的一面“照妖鏡”。培訓機構要對自己的品牌負責,要講誠信精神,不能為了逐利就瘋狂“放水”,違規聘用大量沒有教師資格的兼職大學生、社會人員。這么干,可能一時盈利了,卻毀掉了整個培訓行業的信用,毀掉了自身的品牌。(沈 彬)